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

每週靈修 - 説得合宜


説得合宜

當年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初接王位時,以色列人民因不堪重稅的困擾而來到他面前祈求減稅事宜,當時心高氣傲的他回了一句:「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,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;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,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。」(列王記上十二章11節)我相信羅波安頭腦再差也不致拿自己的王位開玩笑,這種說法或許有為了樹立威望等其他用意,但此話卻也為日後以色列王國的南、北分裂埋下了導火線!這恐怕是他當初所始料未及的吧。的確,說話是一門高深的藝術,誠如聖經上所説:「一句話説得合宜,就如金蘋果落在銀網子。」(箴言書廿五章11節)而所謂「説得合宜」可從幾方面來看:

1、動機要對:
基督徒在開口講話之前應先捫心自問:我講這句話的動機是不是為了榮耀神?或者講出這句話來是不是為了造就他人?如果連最基本的動機都不純正,那還是三緘其口,以免使人跌倒。在《實用講道法》一書中有一句話說到:「不要把教會的講臺當成表現自我的戲臺,更別把它變成攻擊他人的砲臺!」其實不只是講台上,如果在平日我們的言行只是為了彰顯自己才氣縱橫、或是為了攻訐他人,則必然不能討神的喜悦,即使口才再好也是掛枉然。


2、時空要對:
一句同樣的話,在不同的場合、時間講出來,其功效必有所差別,意義也有所不同。聖經上告訴我們:「話合其時,何其美好。」
我們常會在背後論斷人的的是非,然而若有意見為什麼不直接告訴他本人,而在背後大肆批評?但也無需在大庭廣衆下給予其當頭棒喝。舉例而言:如果你實在對教會某甲的所作所為頗有微詞,你會想著該不該當著大家的面把其缺點公諸於世?我想答案是否定的。或許你的動機是希望他改,但也應私下與他溝通,澄清誤會;而不是當著大家的面講出來,這麼做輕則令他下不了臺;重則是此風一長,以後的聚會場合將變成「紅衛兵式的批鬥大會」如此做豈不是中了魔鬼詭計、壊了群體的和諧?無論是那一種結果都失去了您原先勸人向善的意義,不是嗎?開口前要先注意時間、場合是否合宜。


3、內容要對:
最失敗的說話方式就是,講了半天但其實自己所講的理論基礎上根本是錯誤的。正所謂術業有專攻,一件事如果我們真的不懂,大可謙虛的聽他人高見,不必為顧及顏面而強出頭,結果使得講的內容錯得令人啼笑皆非、甚至誤導他人,到時不但無法榮耀神,還落個諸如「低知識,高分貝」、「曹操的霸氣,阿斗的才智」等不堪入耳的千古臭名,何苦來哉?況且這已非單純關係到自己的名譽,一些錯誤的言詞極可能造成與原先預期的反效果,甚至成為別人的絆腳石,身為基督徒的我們不可不慎!


4、口氣要對:
不知您是否覺得有時某人口才不錯,所講的話其實也還蠻有道理的,但是就是讓人一個字也聽不下去?這是語氣的問題!即使我們講話的動機純正、深具內涵,且時間、場合也都拿捏得宜,但只要語氣、姿態不對,一樣會令人反感。說話時不管是要闡述自己的理念也
、欲規勸他人也好,必須把握住「謙卑而不弱勢;自信而不驕傲」的原則。誠如聖經上所說:「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,好像用鹽調和,就可知道該怎樣回答各人。」說話說得少,但句句誠懇、有力,您所強調的重點才易使人接受。

5、立場要對:
一句話講出來的功效和說話者本身的形象與言行有絕對的關係,如果我們只懂得說一套、做一套,那怎麼讓人信服?就像莎士比亞說的:「把話說得好是一種成就,但光說不做也絶難成就。」人往往只看得到別人的缺點,卻不知道自己的短處,馬太福音教導我們:「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?」(馬太福音七章3節)在講話之前應先來到神面前審察自己,看看自己所講的道理是否能實踐;所評論他人的錯誤是否也同樣的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。唯有本身身體力行才能使自己所說的言語具有說服力。不是要我們消極地「做不到就不要說」,而是積極地「既要說就要做到」。
話講得合宜,或可使人得著幫助與造就;但若言語失當,則充其量不過是成了傷人的利劍,或使人跌倒的絆腳石罷了。聖經箴言:「溫良的舌是生命樹,乖謬的嘴令人心碎。」的確值得當代基督徒深思揣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